CT檢查(電腦斷層掃描,Computed Tomography)是一種結合X光與電腦技術的影像診斷工具,能夠提供人體內部結構的橫切面影像。其原理是透過X光管環繞人體旋轉,發射多角度的X光束,再由偵測器接收穿透人體的訊號,經電腦運算重組為高解析度的層狀影像。
CT的核心技術在於「斷層成像」與「密度差異辨識」。當X光穿過不同組織時,會因組織密度(如骨骼、肌肉、脂肪)產生不同程度的衰減,電腦將這些數據轉換為霍恩斯菲爾德單位(HU值),形成灰階對比影像。現代多切面CT(如64切、256切)更能在單次屏氣內完成全身掃描,大幅提升時空解析度。
在香港醫療體系中,CT主要應用於:
類型 | 解析度 | 典型用途 |
---|---|---|
低劑量胸部CT | 1-2mm | 肺癌篩查(適用醫管局轉介優惠) |
腹部增強CT | 0.5-1mm | 肝腫瘤評估 |
冠脈CTA | 0.25mm | 血管斑塊分析 |
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會指引,患者需主動說明:糖尿病(尤其服用二甲雙胍者)、甲亢病史、過敏史(特別是碘製劑)。若近期接受過其他放射性檢查(如PET-CT),應提供檢查日期以避免輻射累積。
多數腹部CT需空腹4-6小時,但腎臟CT可能要求檢查前飲用500ml水使膀胱充盈。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提供書面指引,例如:
包括耳環、項鍊、含金屬內衣等,這些會產生「偽影」干擾影像判讀。部分牙科植體或骨科鋼釘雖不需移除,但需事先告知技術員。
使用顯影劑的CT需額外準備:
患者需更換無金屬鈕扣的檢查袍,技術員會協助躺上電動檢查床,並用雷射定位燈對準掃描部位。兒童或不配合者可能需使用鎮靜劑。 照c t
關鍵在於「靜止」與「呼吸控制」:
單純CT約5-10分鐘,含顯影劑檢查需20-30分鐘。香港私營機構通常當日可取報告,公立醫院則需3-5個工作日(醫管局轉介放射診斷服務優先處理緊急個案)。
離院後24小時內應注意:注射部位腫脹、皮疹、呼吸困難等遲發性過敏反應。據香港中毒諮詢中心數據,約0.04%患者會出現嚴重過敏。
碘製顯影劑主要經腎臟代謝,建議檢查後24小時內飲用2000-3000ml水加速排出。腎功能不佳者需依醫師指示調整飲水量。
若出現喉頭水腫、血壓下降等症狀,應立即赴急診。香港公立醫院對顯影劑過敏設有標準處理流程,包括腎上腺素注射與氧氣支持。
一次胸部CT約7mSv(相當於2年自然背景輻射),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:
輕度過敏(蕁麻疹)可口服抗組織胺,中度以上需靜脈注射類固醇。香港過敏學會統計顯示,非離子型顯影劑過敏率已降至0.2-0.7%。
包括:
透過醫管局轉介優惠進行CT檢查時,院所會依標準流程評估風險效益比,確保患者安全。若對檢查有任何疑慮,應主動與主診醫師或放射科專員討論替代方案。
推薦文章
一、乳房健康的重要性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,每年有超過4,000宗新確診個案,佔女性癌症總數的約25%。這意味著每20名香港女性中,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罹患乳癌。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不僅能及早發現病變,更能大幅提高治療成功率。研究顯示,早期發現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%以上,...
了解公立醫院抽針費用的重要性 在香港,公立醫院的抽針服務是許多市民選擇的醫療項目之一,尤其是對於需要進行乳房造影檢查的患者來說,了解相關費用至關重要。公立醫院的抽針費用通常包括診金、檢查費、藥費等多個項目,這些費用會根據不同的抽針方式和麻醉方式而有所差異。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來說,省錢就醫不僅能減輕經濟負擔,還能確保...
顯影劑在CT掃描中的作用 在現代醫學影像診斷中,CT掃描(電腦斷層掃描)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,尤其是當需要詳細觀察人體內部結構時。而顯影劑的使用,更是讓CT掃描的診斷價值大幅提升。無論是照CT還是照腦,顯影劑都能幫助醫師更清晰地辨識病變區域,提高診斷的準確性。 顯影劑的主要功能是增強影像的對比度,使血管、器官或病變組織...
了解醫管局超聲波排期的現況 在香港,醫管局提供的超聲波檢查服務是許多市民的首選,尤其是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患者來說。然而,由於資源有限,排期時間往往較長,這對於急需診斷的患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。根據醫管局2022年的數據,不同類型的超聲波檢查排期時間差異較大,例如腹部超聲波的排期可能長達3至6個月,而婦科超聲波的排期則...
疫情對醫管局醫療服務的影響 新冠疫情對香港醫療系統造成深遠影響,醫管局轄下的各項醫療服務均需調整以應對疫情。根據醫管局2022年公布的數據,非緊急服務的輪候時間普遍延長,其中醫管局轉介超聲波檢查的平均輪候時間較疫情前增加約30%。資源重新分配是主要因素,大量醫護人員被調配至抗疫前線,導致常規檢查服務人手緊張。 超聲波...